展覽緣起

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為國際博物館,秉持「以人為本,推廣文化」長期推動社會教育,每年規劃豐富且具代表性的國際交流大展,並舉辦學術研討會以促進藝術文化的交流。

佛光山以文教起家,走過的弘法道路,有一件很重要的事,就是編印《佛光大藏經》。在宋代之前,基本上靠手寫傳抄,流通佛經,稱為「寫本時期」。寫本藏經與中國佛教的傳入與發展息息相關,是刻本藏經的祖本。宋代以後,印刷技術越發純熟,各種典籍開始以雕版印刷的方式大量出現,佛經的保存與傳播也進入了「刻本階段」。過去木刻的古老版本,或鉛版印刷的經書,完全沒有標點、分段,沒有注解,不易讀懂。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了編纂一部「讓人人能讀,讀而易解,解而能信,信而易行」屬於現代人的藏經。於是在一九七七年決定成立「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」。一九九一年,佛光山更結合兩岸百餘位學者,歷經五年,將傳統大藏經精華化、白話化、現代化,作新式標點、注釋、白話翻譯、題解等,是結合兩岸佛教文化的巨獻,總共出版百餘冊的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》。為了因應數位化時代的需求,一九九五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也成立「佛光山電子大藏經」,讓《佛光大藏經》透過現代科技的應用,在世界各地都能流通順暢。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曾說過:「星雲大師一生著作無數,翻譯成各國語言,也典藏各種大藏經版本逾三十部,目前分置在佛光山不同的地方,希望能有一個永久安奉處。二○一六年藏經樓完成,終於有了典藏之地。」藏經樓內設「人間佛教研究院」,星雲大師說:「人間佛教是延續佛陀的教法,而藏經樓未來也會是結集人間佛教、發揚人間佛教的重要地方」。

國家圖書館致力於與各國館際合作,擴展國際交流機會,以成為文化知識及全球華文資源的保存與服務中心為目標;有鑑於此,國家圖書館和佛陀紀念館共同為契合此時代的方法和權巧,將於二○一九年八月以「穿越時空 法寶再現」為主題結合佛經寫本與刻本,賦予此特展佛法的新體現。

本次展品包含佛經寫本、拓片、刻本,從印章到雕版、寫本、印刷術演等,其主要呈現的內容則以藏經為主。讓大眾體會藏經保存的不易與珍貴;佛館則展示館方典藏手抄亦或刊刻元明清以及近代藏經,其中包括許多年代不詳的貝葉經。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,希望帶領大家一起進入文明發展的歷史旅程、一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。

展覽目的

一、 了解藏經的起緣與東傳

認識佛教,感受佛教聖典的流布,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大偉業,並樹立根本佛法的權威性,以正法照鑑非法。歷經二千年的發展,由於歷代祖師的播種耕耘,佛教在中國大地上生根、開花與結果,正式成為中國的佛教。

二、 佛法的弘傳能夠長久,刊刻、書寫、流通是重要因素。

佛教經典的翻譯,對於佛法的傳播貢獻至鉅。這些譯出的經典,經過歷代的彙集、整編、刊刻,逐步成為大藏經,流通至今,實在是一件偉大的事業。尤以藏經的刊刻,其卷帙之廣,板片之多,由書寫、校對以至雕刻,是要聚集多數佛弟子的體力、智慧、物力等眾緣,歷時數年乃至數十年而後才能圓滿完成的。

三、 佛經本身即深具文學、藝術意涵

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西元1958年起,倡印每月一經,將古刻板經典予以現代化,經文加以標點、分段,並作科判表解,以輔助讀者理解經文義理,希望佛典能普遍為大眾所接受。佛經本身即深具文學、藝術意涵,佛教東傳,更豐富了文學、戲曲、建築、雕刻、繪畫等創作內涵,使得佛教文學、藝術留下了大量輝煌瑰麗的文化遺產。